一段援藏路,一生援藏情。一方書桌前,有他伏案備課的側影;三尺講臺上,有他潛心教學的身影;援藏團隊中,有他忙忙碌碌為大家服務的點滴。他——就是瀘州市瀘縣嘉明鎮大同中心小學的姜玉科老師。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作為年輕教師,我要讓自己在這兩年的支教工作生活更加充實,更加有價值、有意義,要為這里的孩子帶來更多的積極的影響,要為‘瀘州援建’增光添彩!”2020年8月底,姜玉科告別家人,輾轉來到距離瀘縣800多公里的甘孜州鄉城縣,成為了鄉城縣城關小學的一名支教老師。
初涉雪域 挑戰高原反應
“剛下飛機還有些興奮,但過了一會兒,就感覺腳步有些沉重,一個小時后頸部開始抽痛。剛到的那幾天,總是流鼻血,拉肚子,不時有頭暈的感覺,講話持續久了就像在操場上跑了好幾圈那樣氣喘吁吁的。”回憶起初涉雪域的高原反應,姜玉科笑著說。
身體上的不適,并沒有影響他開展工作。為了盡快解決學校師資缺乏的問題,原本是數學老師的姜玉科,成為了一名“兼職”老師——他肩負起三個年級六個班的英語教學工作。每周24節課,有時候一個早上是連著4節課,還需要協助學校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等。
于是,姜玉科變成了一個“愛喝水”的老師:為了避免自己的高原反應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因為連軸轉的課堂教學,有時甚至嘴唇開裂流血,鼻腔、喉嚨里全是血絲,姜玉科只有不停地喝水、不停地喝水,最后,變成了孩子們眼中“愛喝水”的老師。
滿腔熱血,賦能基礎教育
“每次上課之前,我總是要反復地把每課的單詞聽讀很多遍,確保發音的精準。”面對當好一名英語教師的挑戰,姜玉科堅守“給學生一滴水,我必須有一桶水”的理念。每次課前,他都會做足準備工作:或電話視頻遠程請教瀘縣的英語老師,或向身邊的同事請教;試聽大量的在線課程,收集經典課件和相關資料;深鉆教材,認真研討班情、學情,讓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涉及更加符合實際、取得實效。
在教學中他漸漸發現,孩子們都很喜歡他的英語課,但是孩子們總是張不開口說英語、讀英語,因此,他總是在課堂中加入一些英語歌曲、動畫、互動游戲,激發孩子們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他還建立了班級的英語群,讓孩子們在群里進行英語的每日打卡。
姜玉科還充分發揮瀘縣、鄉城兩地“傳幫帶”作用,送教下鄉,上英語公開課、進行英語講座等,積極向支教學校教師分享課堂教學經驗,做好引領示范。他上的《My Face》等示范課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高參與度、高質量的課堂為教師們創新教學方式,進一步提升自身教學水平提供了有益指導。
“我不能做流水的兵,我要做孩子們的朋友”。課堂后隨訪、周末家訪、針對性“私聊”,姜玉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成為了孩子們愿意交心談心的朋友。2021年,在甘孜州組織的期末成績檢測中,他所教學的幾個班級學習成績分別位列全縣第一、第二、第三,其中一個班級平均分高出了甘孜州英語平均成績30多分。2021年,姜玉科被評為“鄉城縣優秀教師”。
離別之際 祝福牽掛隨行
“姜老師,感謝您兩年來的辛苦付出,是您讓我愛上了英語,也是您讓我有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希望您以后能回來看我們。”
“老師,我舍不得您,您可以留下來嗎?”
一封封告別信,成為了姜玉科收到的最好的臨別禮物。略顯稚氣,甚至還有錯別字的告別信里,寫滿了孩子們對姜玉科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祝福,也記載了姜玉科兩年支教的滿滿收獲。
“臨近期末的一天,當我無意間在班上跟孩子們提到我下學期就不再回來繼續教他們了。班上的孩子們都哭了。后來,有一個孩子給了我一個小紙條,讓我回去以后才能打開?;氐剿奚岷?,打開那個小紙條,里面竟包裹著十幾塊錢。這是一個成績不太優異的孩子,印象中,我給他的都是嚴格的要求,而他卻把他認為自己最為寶貴的東西贈與了我。”姜玉科感慨地說。臨走之前,姜玉科又把那十幾塊錢包裹在一張小紙條里,偷偷地夾在了那個孩子的英語書中,紙條上是姜玉科對那個孩子的祝福和期望。
“一根根潔白的哈達,架起我們友誼的橋梁,一聲聲扎西德勒,祝福幸福吉祥……”臨別在即,城關小學為姜玉科組織了歡送儀式。兩年的支教,一次次工作上的溝通交流,一堂堂公開課,讓姜玉科得到了學校師生的認可,融入到了城關小學這個集體。歡送會上,學生代表和老師們排著隊為他獻上了潔白的哈達,把最美好的祝愿都贈予他。
如今,姜玉科回到瀘縣繼續自己的工作。兩年的支教生活,成為了他畢生難忘的記憶,也讓他多了一份對千里之外的牽掛。這種記憶和牽掛,激勵他在三尺講臺繼續自己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