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br id="jxrjp"><thead id="jxrjp"></thead></nobr>

          <b id="jxrjp"></b>

          <menuitem id="jxrjp"></menuitem>
              您的位置:四川統一戰線 > 同心人物 > 正文

              今年五月,農忙正當時,大山深處雨過天晴,陽光明媚,漫山遍野一派蔥綠。好醫生集團為鄉村振興加勁助力的捐贈肥料儀式,在山清水秀的布拖縣樂安鎮火燈村隆重舉行。當天,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從西昌出發踏上初夏的進山之路,帶著對山區父老鄉親的親切關懷和深厚感情親赴火燈村看望村民、了解民情、慰問脫貧戶。

              現場,耿福能將價值3萬多元的磷肥親手捐贈到火燈村村彝族同胞手中,為他們解決農資需求問題,支持他們大力發展特色中藥材附子增加收入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耿福能的愛心善舉,受到了廣大村民的衷心擁戴和熱烈歡迎。

              這樣的暖心場景,每年都會出現。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許多彝族同胞都知道這么一位扎根家鄉數十年,始終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默默付出、為少數民族同胞脫貧致富奔康盡心竭力,全心全意努力踐行習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進步重要論述的企業家——耿福能。作為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以“做好人、制好藥”為企業理念,始終堅持“聽黨的話,跟黨走”的政治理念,對生養自己的大涼山充滿感情,長期致力于家鄉的脫貧攻堅,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初心。他通過建立中藥材種養殖、加工生產、研發和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累計投入5億多元帶領企業通過發展中醫藥產業推動了涼山州民族地區的移風易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稱號。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初心不改譜寫富裕新篇

              脫貧攻堅,是我國“十三五”時期的重點工程。作為曾經脫貧任務最重的“三區三州”之一,四川省涼山州的脫貧攻堅事關全國脫貧攻堅的大局。涼山州布拖縣就是其中這樣一個彝族聚居的高海拔山區,平均海拔2400米,老百姓以種植土豆、蕎子為主,經濟價值很低,但這里自然資源豐富,是標準的“綠水青山”。從小在涼山長大的耿福能對貧困有更直觀的感受,也讓他對生養自己的土地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布拖縣當地的土壤及自然環境在中藥材種植方面有著天然優勢。”耿福能說,要想助力群眾長期增收,可持續的幫扶模式才是最優秀的“土壤環境”。經過前期的科研試種、檢測結果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一條把企業發展和產業扶貧結合的道路在摸索中清晰實現。1995年,在布拖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耿福能帶領好醫生集團開始在布拖縣研究試種附子,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按照“提供良種、負責技術培訓、種出來的藥材實行保底價收購”的創新方式推廣種植,最大限度降低種植戶風險。

              一提起耿福能,涼山州布拖縣火燈村彝族村民馬查尼爾就會豎起大拇指,連說“屬則(好人)”。馬查力爾以前沒有走出過大涼山,小時候經常挨餓,兄弟姐妹四人,衣服從來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直到穿爛為止。2011年以前馬查尼爾全家以種植洋芋、蕎子、燕麥等農作物維持生活,每畝產值只有400-500元,幾乎沒有其他經濟收入。一家人住在陳舊的土坯房內,一年四季都穿著單衣薄褲,吃著粗食雜糧,是一家典型的貧困農戶。馬查尼爾沒錢買種子,耿福能免費提供;不懂種植技術,他又派技術人員到地里手把手培訓。在附子的“幫助”下,馬查尼爾家每年的收入不斷提升,2017年光附子收入就超過了3萬元。有了可靠的經濟來源,馬查尼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在政府幫助下,修建了寬敞漂亮的獨樓小院,養殖了2頭牛、1匹馬、3頭豬、50多只羊和30多只雞,過上了人畜分居、糞堆遠離、家有電視、人有手機、衣柜床鋪配備齊全的新生活。家庭環境干凈衛生,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已順利脫貧。

              談到未來,馬查尼爾感概道,種植附子改變了他家貧窮落后的面貌,更是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他要更加積極努力發展附子,力爭每年種植附子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盡快奔向小康。面對新生活,他憧憬著買輛摩托車,將來再買面包車,把3個子女送到縣城讀書,把他們培養成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的大學生,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 2020年11月,涼山州布拖縣等7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彝族同胞馬查尼爾的愿望也都逐步實現。

              “我生長在大涼山,我親歷了這里的貧窮,也感受了脫貧攻堅以來的深刻變化。為我們國家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感到驕傲和自豪!”談及這些改變,耿福能的語氣十分激動。

              2021年9月,金秋花開,耿福能前往火燈村調研,再一次看到了村民喜獲豐收的笑臉。村支書馬查阿俄種植的4畝附子長勢良好,交到好醫生附子收購點,當天就領到收購款28784元。談及生活近況,馬查阿俄說:“種植附子是家庭重要的收入來源,現在大米、肉,想吃啥就吃啥,可以負擔得起了。孩子也走出涼山,考上了四川文理學院,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我現在每月給他1000元生活費。”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耿福能以實際行動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布拖縣作為核心區域,把產業振興作為突破口,帶著深厚的感情和責任擔當持續支持高寒山區少數民族同胞發展特色中藥材產業,增加收入實現共同富裕。2021年,布拖縣樂安鎮、特木里鎮、木耳鄉3個鄉鎮的13個村種植中藥材附子、川續斷、大黃等品種已達到8400畝,采挖的中藥材均已按超過保底價的市場價全部收購,帶動了3000余戶少數民族農戶穩定增收致富。“脫貧摘帽是新奮斗的起點。我是涼山人,為家鄉發展而努力奮斗,是我的責任和使命。”耿福能堅定地說。

              扶貧扶智舊貌換新顏,民族團結“石榴”一家親

              扶貧還要扶智,幫人還要幫心。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期間,如何在帶動少數民族同胞脫貧致富的同時,又能有效提高各民族同胞文化水平、解放思想,成為了一個擺在耿福能面前的問題。

              通過不斷的調研和實踐,構建完善中藥材產業鏈的想法逐漸在耿福能腦海里面浮現。他帶領好醫生集團從布拖縣起步,從最初的初加工車間,到投資興建國內最大的附子GMP飲片生產廠,在涼山州境內建立了9家企業,為涼山地區提供了2000余個就業崗位,其中布拖附子飲片廠和西昌生產基地的彝族、藏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員工分別占員工總數的90%和30%。最值得一提的是,通過發展中藥材種植,許多農村青年掌握了發家致富的一技之長,成為了致富帶頭人;少數民族員工進入了現代化企業,接受了職業教育、積累了技術經驗、創造了勞動成果,思想解放了,生活習慣改變了,文明素質提升了,既扶了“貧”,又扶了“智”,讓少數民族同胞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生活富足了,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2017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對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匯報的涼山扶貧工作給予高度肯定,并勉勵他“中醫藥大有可為,好好干!”總書記的鼓勵和叮囑,更加堅定了企業發展中藥材產業的信心和決心。作為連續兩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在今年兩會上,耿福能格外關注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在他的帶領下,好醫生牢固樹立匠心精神,每年投入上億元用于研發創新,取得了突出成績,不斷引領和推動著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發展。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川省級重點實驗室、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個個研究平臺的獲批建立,是他執著于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一次次最好的證明。從附子的國家GAP認證、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到附片的四川省名牌產品、四川省地方名優產品,再到附子研究成果的四川省科技獎一等獎、華夏科技進步獎,都是耿福能在慢慢中醫藥產業求索創新之路上,留下過的深深印記。

              “通過對附子進行科學研究,我們在其中找到了單體——GD-N1702,可用于治療慢性心衰,獲國家藥審中心準許,已經可以進行臨床試驗。”耿福能說道,這是源于對中醫藥的文化自信,源于對中醫藥傳承創新的追求,以科技創新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已經成為了完善的好醫生幫扶模式中重要的一環,“要讓科技創新為中醫藥‘走出去’打頭陣。用現代科技的工具、思維邏輯,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對傳統中醫藥進行解讀、創新,才能讓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醫藥療效,在全世界擦亮中醫藥的金字招牌。”中醫藥產業走出國門,中醫藥產業的附加值就可以呈幾何倍數的增長。這樣,產業得以長久持續,企業得以發展壯大,產業鏈上游的各民族農戶便可以實現共同富裕、安居樂業。

              “鄉村要振興,關鍵在產業。”耿福能表示,在全面進入鄉村振興階段,更需要把重點放在產業發展上,產業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廣、離不開科學思想的扎根發芽、離不開科學教育的開枝散葉。于是,他帶領企業再次踏上新的征程。2022年,在布拖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縣農業農村局的大力幫助下,好醫生布拖縣中藥材良種繁育及科技推廣示范園拔地而起。以幫助少數民族農戶樹立科技興農思想、掌握科學種田技能、提高科學種植水平為核心,不斷深入開展宣傳培訓、科學技術推廣,持續助推縣域內少數民族農戶思想轉變、移風易俗。與此同時,園區吸納依撒社區和縣域內少數民族農戶務工,實現就近就地就業,不斷踐行著耿福能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之中,始終奉行的“授人以漁”的理念。

              “你看,他們的眼里有光了。”耿福能拿著一疊照片說。照片是涼山群眾脫貧前后的變化,照片中,村民的家從土房子變成了小樓房,臉上的表情從兩眼無神變成了滿面笑容,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扶貧成果。少數民族同胞脫了貧,致了富,物質文明實現了,而耿福能想的還要更多,還要更遠,還要讓涼山的各族同胞實現精神文明,要移風易俗,要傳承創新,要能打破這千年的思想壁壘!

              作為中國民族醫藥協會民族醫藥教育專業委員會顧問,浙江大學、四川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高校的客座教授,耿福能有著濃厚教育情節,對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篤定而堅持。他在四川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11所高校,累計投入上千萬元設立“好醫生獎學金”,支持推動中醫藥、彝族等少數民族醫藥的發展,獎勵科研創新成績優異的學生;他積極牽線搭橋,組織志同道合的愛心單位與布拖縣教體科局簽訂了捐資助學協議,連續5年對樂安鄉中心校和補莫小學進行教育支持,每年投入9.6萬元獎學金對品學兼優學生和優秀教師給予獎勵……

              昔日偏遠山鄉,而今紫花遍地。每年附子收獲之時,耿福能都會親自帶隊下鄉收購附子,在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和各族同胞聊上幾句,為來年產業落地布局。耿福能用初心和矢志不渝的堅持,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而奮斗、為各族同胞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而默默耕耘,用汗水和心血澆灌民族團結進步之花!

              (布拖縣委統戰部供稿)

              黄片1区2区一10区|2008天天干天天操|欧美午夜精品三级|欧美成一级a不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