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我省無黨派人士、歸國留學人員、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劉明偵獲此殊榮
5月2日,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我省無黨派人士、歸國留學人員、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劉明偵獲此殊榮。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優秀青年的最高榮譽,旨在集中展示新時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激勵全國廣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
據悉,各省級團委、青聯向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推報了符合條件的92名候選個人和30個候選集體。通過專家評審會、網絡公示等,最終選出28名個人和10個集體,同時決定對陳冬同志、武大靖同志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我省2人、1個集體獲獎。
劉明偵,女,1990年5月出生,無黨派人士,劍橋大學碩士,牛津大學博士?,F任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應用化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四川省“千人計劃”入選者。
開拓者·“90后”學霸引領科研潮范兒
劉明偵本科就讀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2011年以全系第一名畢業,隨后分別于劍橋大學攻讀碩士、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僅用三年時間就取得了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她所在的團隊以新型太陽電池為研究核心,主攻以鹵化物鈣鈦礦材料為核心的太陽器件。其具有獨創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工作結構、工藝制備及其材料性質等研究成果,成功解決了困擾該領域向疊層電池以及工業化發展的瓶頸問題,得到了國際同行和專業媒體的高度評價。
2013年9月,年僅23歲的劉明偵在《自然》正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成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女學者之一。她在《自然》主刊上發表的這篇論文在中國第三屆新型太陽能電池學術研討會上,被定義為八篇經典論文之一,被認為是鈣鈦礦太陽電池器件技術和基本概念上的一大突破,已成為鈣鈦礦太陽電池領域內他引次數最高的三篇論文之一。
川渝心·毅然歸國投身創新大潮
盡管在國外取得了諸多成就,但心系祖國、有著深厚川渝情結的劉明偵還是在博士畢業之后,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國,并于2015年10月進入電子科技大學工作,潛心學術。
進校之后,劉明偵高效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并且依托于“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國家重點學科及“國家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努力推動新型太陽能電池及相應新材料在其他光學器件的應用,促進產業化生產。
2016年3月,劉明偵憑借自己所取得的成果,入選了第十二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同時,通過半年時間準備籌謀,她又于2016年7月牽頭成立了“應用化學研究中心”。這一中心成為連接電子科技大學化學相關的優勢團隊與學科的紐帶,使化學與材料、能源、電子等熱點方向強強聯合,助推電子科技大學化學學科成功進入ESI前1%。
擺渡人·新潮思維助力育人育才
在專注于科學研究的同時,作為一名“90后”的青年教師,劉明偵也傾力投入到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第一線,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多門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指導本科、碩士、博士學生完成研究項目、科研計劃和畢業論文。除此之外,劉明偵多次為校內外學生開設主題分享講座,與近千名同學進行交流,將自己的國外學習到的理念、經驗與感受帶到同學們身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工作之余,她還擔任了電子科技大學棟梁工程立人班、鈞業班和四川省首屆優秀“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大學生班的班導師。成為一名“有理想、有責任、能堅持、有擔當”的人,是劉明偵對自己也是對學生的要求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