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巴中市委常委、金佛投資集團董事長彭中位就是從艱辛中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創造了青春的價值,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循著他的足跡,讓我們讀出了一組律動的、跳躍的音符,那是一首在逆境中扶搖奮起的歡歌,那是一首在收獲中感恩社會的壯歌。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寫下這樣一句激勵人奮斗的名言:“一切飽嘗人間艱辛的人都以其經歷悟出生活的真諦。”的確,民建巴中市委常委、金佛投資集團董事長彭中位就是從艱辛中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創造了青春的價值,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循著他的足跡,讓我們讀出了一組律動的、跳躍的音符,那是一首在逆境中扶搖奮起的歡歌,那是一首在收獲中感恩社會的壯歌。
少年識愁苦 輾轉拼搏路
彭中位出生在平昌縣石埡鄉一個貧困山村,父親體弱多病,家里的擔子全落在了淳樸善良的母親瘦弱的肩頭。在他的記憶中,父母只吃紅苕、南瓜、酸菜湯度日,很少吃過一頓米飯。他們省吃儉用,也要送孩子讀書。小時候很少穿新衣服,讀初中時也只有一雙膠鞋,星期天在家把鞋洗干凈,用柴火烤干到學校再穿,回家或上學的路上就是寒冬臘月也要赤腳行走??嚯y是一所學校。窮不墜志的彭中位盡管各科成績非常優秀,但殘酷的現實,卻仍然將他過早地逼進了另外一條充滿荊棘,卻注定更加充滿考驗和機遇的道路。
過早成家后,他拜師學木匠,師傅看到他敦厚踏實,就教他做行嫁、打拌桶、裝風車。出師后,他背著行頭,行走在鄉村院戶,使他更加飽嘗了農村生存的艱難。1987年,妻子病了,轉到區醫院住院治療。他挨家挨戶向村里人借稻谷,背到糧站去賣錢作妻子的醫療費。那是他人生中一段黑暗的日子!妻子生病,父親去世,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使他負債5千多元。上世紀80年代后期,對于一個貧困家庭來說,幾千元錢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啊!貧困中,他思量著另謀出路。那時農村開始有人做沙發,他就跑到有沙發的人家,這里摸摸,那里看看,尋思著自己要辦一個沙發廠。為了了解做沙發的工藝技術,他坐車到達縣一家沙發廠觀摩學習,憑著自己的靈性和慧心,辦起了云臺街道第一家沙發廠,干起了“大事業”。他追求質量第一,高新聘請技術高、能吃苦、品行好的技術人員,很快,他的家具就因質量好、樣式新而占領了相當大的農村市場,這成了他淘到的人生“第一桶金”。
進軍房地產是2001年的事。當時房地產行業正處于發展初期,經營城市的理念才如二月春風一樣被市委市政府提上議事日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別明顯的巴中,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樹立經營城市這一理念,走“城鄉互動、產業興城”的市場化經營城市的新路子。金佛公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了。公司自2002年9月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經營信用,管理風險,突出效益,服務發展”的發展宗旨,積極參與舊城改造。其中,投資上億元開發了10萬余平方米的金佛花園小區住宅,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小區文化、休閑廣場、步行街和金佛主街道,打造出了江口鎮的品牌性的旺盛商業圈。經過13年創業發展,公司已由原來單一的房產開發公司,建成為涉及“地產開發、資產管理、酒店經營、商貿管理、營銷策劃、物業服務”等多領域、多行業的大型綜合性民營集團,4500平方米的“四川金佛投資集團”落成于成都市青羊區工業總部基地。
公司先后獲得“中國AAA級誠信房地產企業”、四川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獎”、四川省“房地產協會會員單位”、巴中市“創品牌優秀企業”、巴中市“開發建設先進單位”、巴中市“十年創輝煌紅旗單位”、巴中市服務地方經濟及外宣工作“先進單位”,連續5年被授予“ 四川省級合同重信用企業”,“中國AAA級信用房地產企業”等殊榮。
“同心”創事業 “創新”求卓越
“企業的最大經營是經營文化,企業的最大生產是生產人才”,這是他的座右銘。彭中位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就在公司步入健康發展軌道之時,他先后帶頭參加了四川建筑職業學院、國家二級注冊建造師和四川大學EMBA工商管理班等在職學習;他連續五屆參加了由中國社科院在北京舉辦的“中國財富論壇”和“中國民營企業家峰會”。在知識經濟時代,他舍得花費資金學習。走進他的辦公室,書櫥里是一摞摞書刊,辦公桌上是一疊疊報紙,仿佛走進了一個學者的書齋。他不僅在知識的海洋里強化自己,錘煉本領,更是把培養復合人才,搶占人才高地,作為公司的最大生產和重要投資。目前,總部上下有職稱的技術管理人才150人,其中高級職稱21人、中級職稱34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65人。他率先在民營企業中支持籌建所在企業的黨、團、工會組織,提供經費、人員和設施保障,訂閱各種黨報黨刊,支持其為社會發揮作用,做出奉獻。
走進金佛公司,“金佛公司贏在人和、得在同心”的文化墻尤為醒目,彭中位提出的“要把金佛集團公司辦成:管理決策的策源地、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同心文化的踐行者”的發展方向,最是搶人眼球,令人耳目一新。他說:“以同心文化為導向,以促進發展為平臺,以員工福祉為本源,這是金佛集團要成功邁入先進民企行列,走進品牌發展新時代的三大根本性任務。”就這樣,公司一直以“同心文化”為指導,始終秉承“創新理念”,引領企業度過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進程,贏得了廣泛的社會美譽度,逐步樹立起成熟的、負責任的民營企業集團的形象。
黑格爾說過:“雕塑是詩歌,建筑是散文”。建筑作為凝固的藝術,它是房地產商“創新+智慧+誠信”創作的作品,也是“同心”文化架構的篇章。
他頗為得意也最為難忘的作品是金佛花園小區舊城改造工程。這被其他開發商認為是不賺錢的“雞肋”項目,是舊城改造中的一塊難啃的“硬骨頭”。2002年初,平昌縣舊城改造剛剛開始,一些拆遷戶由于觀念保守和自身利益等原因,產生了嚴重的對抗情緒,拆遷安置成了舊城改造中的“攔路虎”。然而他卻滿懷一腔熱情和誠心,親自登門做工作,談條件,簽合同,并逐戶專門安排車輛為拆遷戶搬家。拆遷前人們不理解他,罵他只圖自己賺錢;拆遷后人們夸他能干事、會干事,不簡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過一番艱苦細致的工作,終于啃下了金佛片區拆遷安置這塊“硬骨頭”。然而,一個難題攻破,又一個難題擺在面前:政府要求,在已實施的規劃方案中,在小區內開挖一條主街道,以提升整個城市功能,解決日益擁擠的交通狀況。這意味著不僅已建的工程全部作廢,而且還要新增土石方開挖量32萬方,新增加投資成本3000多萬元。面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兩難選擇,公司展開了激烈爭論。“企業不能只盯著經濟效益,而應更加注重為社會做貢獻,更加注重與政府同心同行。”彭中位一錘定音。他就是這樣,寧可虧損讓利或者照別人的話說是“吃虧”,也要站在全局和政府的高度,站高望遠,講付出,做貢獻。由于他的“吃虧讓步”,使從新平街到新車站多了金佛主街道和商業步行街,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城市品位。
十年來,公司在巴中境內先后成功開發的項目有“金佛.花園小區”、“金佛廣場”、“金佛.望江名都”、金豪酒店、金寶新區、金寶大橋、駟馬水鄉鄉村旅游環線等項目。他從不說自己公司困難多大,也不說企業怎么難辦難經營,他寧肯打掉牙齒往肚里吞。無論是修建平昌市政工程伯堅廣場中,還是正在修建重點市政工程金寶大橋;無論是捐獻修建佛頭山文化公園,還是投資五六億修建回報率幾近為零的駟馬鄉村旅游環線,他總是不顧市場、不顧環境而逆向思維,逆“天”而為。彭中位傻帽嗎?白癡嗎?不!他是鷹!他注重的不是一己私利,不是公司自己,而是社會效益,而是政府民心,而是利國利民!他正如生長在沙漠中的芨芨草、仙人掌,頑強地生存并不斷發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同心思想”的濡染和支撐。
就這樣,金佛集團以“五個堅持”,成功地踐行了“同心文化”的工作實踐。即:堅持把貫徹“同心文化”融入集團化和市場化視野,與戰略制定和目標實踐緊密結合;堅持把貫徹“同心文化”融入業務工作,與完成目標任務緊密結合;堅持把貫徹“同心文化”融入集團日常管理,與整體工作目標緊密結合;堅持把貫徹“同心文化”融入集團班子建設,同企業黨建群團思想工作和員工隊伍建設緊密結合;堅持把貫徹“同心文化”融入企業形象塑造,同企業責任緊密結合。金佛一直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投身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教育活動,將“光彩精神”和“責任意識”融入“同心文化”,從而構建起金佛“志氣足、人氣旺、風氣正”的公司形象,這就是金佛集團“贏在人和、貴在同心”的源泉所在!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同心文化凝聚了人心,同心文化彰顯了魅力,同心文化正將金佛集團推向了更高的起點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公司正積極投身統籌城鄉、追趕跨越、加快發展的事業之中,金佛投資集團正在演奏最美最新的華章!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百善孝為先。如果你到了彭中位的老家,無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村干部,提起他都會說他是位大孝子:孝父母、友兄弟、睦親友、惠民生。他日常生活開銷節儉,也不鋪張,但扶貧濟困、捐資助學、感恩社會、還“孝”民生卻慷慨大方,一擲千金。
作為農民出身的民營企業家,彭中位“孝”及鄉鄰和貧困家庭。他深知,是黨的富民政策和各級的扶助才使他由一個農民成為“最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并在黨的培養下,成為民建市委委員,巴中市第三屆政協委員,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常委,縣第七、八屆政協委員,先后獲得中國民營企業家協會授予的“優秀民營企業家”稱號,巴中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巴中十年創輝煌”勞動模范,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評選的“民建全國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等殊榮,金佛公司也因此得以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壯大成為頗具知名度的投資企業。
他身兼數職,在不同的角色中他都全力以赴,“孝”及組織,回報民生。身為市政協委員、民建市委常委和縣人大常委,他把提案看得非常重要,常常為提出有質量的提案而深入調研,竭盡心力,四方征求意見,反復論證修改,力求每個提案都能反映群眾的心聲,提出有見地的意見。近年來,他所撰寫的提案大多被有關部門采納,并被列為督辦和重點提案;作為非公經濟人士和縣工商聯副會長,積極參加市、縣委統戰部和工商聯組織的各種活動,踴躍參加各種學習培訓,積極投身光彩事業,帶頭慷慨解囊,為社會奉獻愛心。
金佛公司自成立以來累計上交稅金近2億元,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 吸納下崗職工和退伍軍人1000余人,累計解決就業崗位5萬多個。彭中位說,財富來源于社會,回饋社會是企業應盡的責任。長期以來,金佛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不斷彰顯民營企業家“光彩精神”,先后捐資2000萬元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和扶貧濟困、感恩社會公益活動。其中,組織和帶頭捐贈10萬元資助汶川地震;捐助20余萬元支持2005年達縣、宣漢洪災;捐助40余萬元先后兩次支持巴中和平昌地震災區;捐助10余萬元支持巴中“7.6”洪災;捐助近20萬元支持平昌“9.18”特大洪災;捐助240余萬元建設柳林村和南馬村村道路工程;捐助60余萬元修建柳林小學,資助20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捐助40萬元支持偏遠鄉村解決飲水難;捐助10余萬元為縣環衛人員配制衣服;捐助120多萬元恢復重建唐代佛文化遺址,捐助1000萬元新建2處宗教文化旅游場所。金佛公司先后獲得巴中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特別貢獻獎”和“光彩企業”稱號。
石埡鄉柳林小學一直使用的是上世紀中葉修建的土墻房教室,由于條件差,三年級以上學生都要到六七公里以外的鄉中心校去讀。2008年,在公司運轉最為困難的時候,他卻突發奇想:決定投資捐建一所新學校,以解決孩子們的上學難。他說:“公司再困難,學生們卻等不起??!”今天,如果來到金佛集團捐資修建的柳林小學,定會見到一幢現代化的寬敞明亮的校舍出現在眼前。汶川大地震后,為保證工程質量,彭中位曾多次修改圖紙,親臨施工現場指導工人施工,這個學校的建成極大地方便四五個村的學生就近入學,減少中心校大班額的壓力。
古人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而彭中位正是抱著這種“大愛無疆、大愛無聲”的愿望去這樣做的,他追求的不僅是事業的卓越,人生的輝煌,而且還追求奉獻社會,奉獻真愛,同心同行,同心同向。(李寧 李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