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坐落在涼山州西昌市風光秀麗的瀘山——邛海風景區。它是我國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涼山州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
上世紀50年代初,涼山大部分地區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奴隸社會形態,1956年實行民主改革后涼山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飛躍到社會主義社會。為保存奴隸社會實物和資料,給研究和展示這一特殊、典型的社會形態提供條件,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于1985年8月4日建成開放。全館占地面積45畝,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最早3000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平方米。整個建筑群按古樸典雅的彝族建筑風格而設計。各陳列廳內從縱向和橫切面用實物、文字敘述、圖片資料等形式向觀眾展示了彝族奴隸社會制中所涵蓋的政治、經濟、歷算、宗教、歷史、軍事、法律、醫藥、語言文字、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內容。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經過多年的文物征集,現有藏品4200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0件,二級文物178件,三級文物8件。涼山彝族文物形狀各異,質地多樣,按質地可分為:金、銀、銅、鐵、鋁、鉛、石、竹、木、骨、角、蹄、爪、皮、毛、麻、棉、絲、草、紙張等。在博物館的藏品中,較為珍貴的是“陰陽太極彝文髹漆皮鎧甲”、“畢摩髹漆木勿吐(法器)”、“古彝文木牘”、“搓爭哈木理彝文經書”等這些保留下來能反映彝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精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