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白玉縣林下資源豐富、農牧業體系完善、藏式手工藝發達,但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產品質量單一低下的現狀制約著農牧民增收創收。武侯區在對口支援工作中以特色為牽引,堅持把消費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舉措,積極探索創新消費扶貧模式,走出了一條政府搭臺、社會參與、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路子,連續3年實現農特產品銷售超500萬元,有力促進白玉縣農特產品生產和外銷。
一、深挖資源抓幫扶。針對白玉農特產品資源現狀,武侯區著力從多方入手,積極挖掘、扶持、盤活特色資源,壯大特色產品。一是狠抓資源梳理,形成建設規劃。對白玉各類資源進行了深入調研和分析,在“6鄉8村”形成種植、養植、加工集中建設區。在燈龍鄉建立“白玉黑山羊保種繁育區”,在昌臺片區建立牦牛集中養殖區,在蓋玉鄉、贈科鄉建立優質馬鈴薯高原藏菊種植區,在建設鎮、熱加鄉建立林下菌類加工區,在河坡鄉打造藏式特色手藝工生產區,初步形成了農特產品鄉鄉有特色的格局。二是突出資金投入,抓好培育扶持。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產業走”的思路,全力加強對農特產業項目的扶持。投入資金1195萬元,實施熱加鄉盛地清泉農產品合作園區、白玉縣現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推動定布村、仲學村、扎盤村3處570畝的中藏藥和藏菊種植基地建設,先后培育壯大種養專業合作社40余個。三是強化品牌建設,注重特色發展。針對白玉縣獨特的黑山羊品種,累計投入710萬元,建設白玉黑山羊養殖繁育基地,引入專業養殖技術,做大做強黑山羊品牌包裝、市場營銷;在贈科鄉、蓋玉鄉兩鄉進行了大面積種植高原有機紅皮土豆,定期組織農科院專業技術指導,并獲得有機資格認證;加強藏藥產品臨床應用基礎研究,研發中藏醫藥,開發高原藏菊飲品品牌3個,特色品牌效應逐步彰顯。
二、招商推介暢渠道。“養在深閨人未識”,是對白玉以往優質資源及農特產品形象的寫照。武侯區充分利用政府平臺和資源,全力加強白玉優質資源和產品推廣。一是突出立體宣傳。幫助白玉制作廣告冊、宣傳片,發揮新媒體及網絡作用,定期定時做好宣傳,在轄區武侯祠等人口密集地段舉辦宣傳周活動,提升白玉及農特產品形象和知名度。二是引入企業參與。先后引進牧旺養殖、睿禾亮農業發展、助藏商貿服務、侯玉電子商務等多家企業入駐白玉,幫助白玉開發加工特色農產品、手工藝產品以及旅游線路,提供技術支撐,承接產品外銷售。三是搭建推介平臺。實行“武侯-白玉”結對推介模式,每年定期舉行招商會、推介會及投資交流會,加入白玉元素,同謀劃、同推廣。近年來,先后在成都、青島、南昌等地舉辦投資合作推介會、產品招商會近15場次,吸引30余家企業進白玉考察對接,伊藤洋華堂、王府井、世外桃園等多家購物中心及餐飲酒店與白玉縣黑羊山養殖基地現場簽定購銷協議。
三、線上線下齊參與。社會力量是消費扶貧的重要源泉。全域結對、千企幫千村活動讓消費扶貧邁入快車道。一是開展義購義賣。武侯區持續發動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及愛心人士積極開展義購義賣活動,集中消費白玉農特產品。2018年,全區干部職工幫助銷售優質紅皮土豆26萬斤,2019年全區干部職工幫助銷售黑山羊近200余只。二是拓寬銷售渠道。投入資金855萬元幫助白玉縣加強電商平臺及冷鏈物流中心建設,讓野生菌類、黑山羊及牦牛保持生態、新鮮品質,實現高質量外送外買。建立“農產品+微商”,對口支援干部人才、社會愛心人士廣泛通過微信朋友圈銷售農特產品。三是舉辦專場購銷活動。在成都舉辦黑山羊品購會,邀請成都經濟廣播著名美食節目《食尚風向標》直播推廣,發起“黑山羊認養”模式。一系列舉措,讓白玉農特產品銷售渠道更加拓展、知名度持續提高。2020年,白玉縣線上線下銷售菌類、藏菊飲品、黑山羊、藏式手工藝品等產品已經突破700萬元。
(武侯區委統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