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是由原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及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秉承孫中山先生“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的精神,于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成立,以三農、社會法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為界別特色。四川是民革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建國前,四川各個民革組織尚未形成統一的組織領導,以推翻蔣介石獨裁統治、解放大西南為目標開展工作,為四川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著名的“川康五魂”和長眠在成都十二橋陵園中的民革烈士是杰出代表。建國后,在中共四川省委和民革中央的領導下,四川民革組織對建國前的民革黨員進行了登記審查,四川民革組織得以健康發展。“文革”時期,四川民革各級組織被迫停止活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過撥亂反正,統一戰線呈現勃勃生機,四川民革組織得到迅速發展。四川民革現有黨員10629人,黨員人數在全國民革省級組織中位列首位,平均年齡55.3歲,中高級職稱占比41.31%;下轄17個市委會、2個直屬市(州)基層組織和1個直屬工作委員會,共計364個基層組織,除阿壩、甘孜未建立組織外,實現了全省市(州)組織全覆蓋。2022年4月,民革四川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歐陽澤華為主委,曾蓉、鄭學炳、肖春、里贊、王瑛、宋秋、周文宇為副主委,任命胡兆舜為秘書長。
中共十九大以來,民革四川省委對標“四新”“三好”要求,連續4年開展“思想政治”“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履職能力”主題建設年活動,各項工作保持著凝心聚力的好勢頭。一是強化政治引領。堅持把“講政治、守規矩”放在首位,持續開展“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進新時代”等主題教育活動,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把“兩個確立”真正轉化為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二是筑牢組織基石。在全國率先制定《四川民革黨員實職干部隊伍建設規劃》,獲民革中央原主席萬鄂湘高度肯定。以創建示范支部和建設黨員之家為紐帶,創新服務基層“五個一”制度,不斷提升基層組織凝聚力、向心力。三是深耕參政議政。按“舉全黨之力抓參政議政”要求,建立“1+1+1”工作機制,在助推康養產業、優化營商環境、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領域,有30余篇成果獲民革中央、省領導批示,10篇報全國兩會,5篇列為重點督辦提案,形成了參政議政特色品牌。四是聚力服務社會。對口湖北荊州市、潛江市,四川攀枝花市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寓監督于保護之中。主動投身脫貧攻堅,各級組織投入各類幫扶資金2006萬元,引進幫扶資金4748萬元。助力疫情防控攻堅戰,組織捐款捐物1431萬元。開展“中山·博愛”“博愛·健康”等品牌項目,投入資金4000余萬元,持續助力地方民生事業發展。五是做實祖統實踐。承辦兩岸青年創新創業論壇、臺灣青年大陸實習、華燦獎等活動。圍繞臺企營商環境、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建設等建言獻策,為臺商臺企紓困解難。
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設一個好班子,深化政治交接,確保薪火永續。以建設政治堅定、作風過硬、以上率下的好班子為目標,傳承“民革精神”。二是培養一支好隊伍,夯實組織基礎,保持枝葉常青。著重培養結構優化、崇尚學習、充滿陽光的隊伍,不斷厚植人才培養沃土,為組織有序發展培育“民革英才”。三是形成一批好成果,助力治蜀興川,展示履職風采。堅持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參政議政,用好成果檢驗骨干、比拼才干、展示價值,為助力四川發展匯集“民革智慧”。四是打造一批好品牌,勇擔社會責任,厚植為民情懷。多做識民情、接地氣、暖人心的工作,為改善民生傾力作為,在服務社會中貢獻“民革力量”。五是搭建一批好平臺,促進祖國統一,共擔民族大義。創新祖統工作形式,做強川臺交流活動平臺,建好臺企臺胞服務平臺,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發出“民革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