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政黨制度中,共產黨是執政黨,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不是在野黨和反對黨。這是我國政黨制度的一大創造。
說到這里,大家想必已經看出來了,參政黨是對我國八個民主黨派的統稱。大家可能要問了,參政黨這個概念在世界政黨理論、政黨政治理論中以前好像沒有見過,是什么時提出來的?怎么提出來的?有什么重要意義呢?
下面就請各位看客跟著小編一起來刨根問底吧。
一開始,并沒有從理論上明確民主黨派的參政黨地位
在世界政黨政治中,根據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主要有執政黨、在野黨、反對黨和聯合執政的黨,各政黨在一定時期內的基本政治地位都很明確。
我國的民主黨派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做出了獨特而重要的貢獻。民主革命時期,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就建立了團結合作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和民主黨派的參政地位也隨之確立,但當時沒有從理論上加以明確,各民主黨派雖有參政之實,但無參政黨之名,民主黨派被稱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黨”“中國共產黨的親密友黨”,這些提法只能說明民主黨派的作用或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并沒有準確揭示出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權中所處的地位。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多黨合作理論、政策、實踐進一步創新發展,各民主黨派已經成為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同時中國共產黨將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由原來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發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各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理論界曾就我國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進行討論,有的認為民主黨派是“次執政黨”“亞執政黨”,有的認為民主黨派是“議政黨”“資政黨”,而多數人認為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中發〔1989〕14號文件首次提出參政黨概念
為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89年,中共中央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成功經驗與優良傳統,在與各民主黨派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發〔1989〕14號文件。
《意見》首次提出參政黨概念。從國家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高度,對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和多黨合作中的地位給予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兑庖姟愤€首次將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點明確為“一個參加三個參與”,即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
參政黨概念提出的意義何在?
參政黨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以往非執政黨即在野黨的思維定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是豐富和深化了對政黨定義的認識。我國的民主黨派既不是執政黨或聯合執政的黨,也不是在野黨或反對黨,是參政黨,這既體現了任何政黨都與國家政權密切相關的共性特點,又反映出與兩黨制、多黨制國家政黨通過競爭謀取政權相區別的個性特點,是對政黨定義的豐富和發展。
二是豐富和深化了對非執政的政黨參加國家政權和國家事務管理的獨特方式和途徑的認識。我國民主黨派雖然不是執政黨,但仍能夠通過“一個參加三個參與”實現廣泛參政。政黨制度通過制度規定,有效保證和分配民主黨派參政所必須的政治資源。
三是豐富和深化了對政黨關系的認識。合作是政黨關系的又一種基本形式,我國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與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是親密友黨關系,不是勢不兩立,而是和而不同;不是彼此競爭,而是互利共贏;不是臨時聯合,而是穩定參與;不是此消彼長,而是相輔相成。
四是豐富和深化了對民主實現形式的認識。民主的內涵是豐富的,實現形式也是多樣的,合作也是民主的一種重要實現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民主黨派是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這一重要論斷,對民主黨派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定位更加科學、更加準確、更加完整,必將推動我國多黨合作事業進一步蓬勃發展。
文/八音盒